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水文学”相关记录8340条 . 查询时间(0.508 秒)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揭示过去十年菲律宾海深层水的暖化与深层环流的减弱现象(图)
观测 水文
2025/4/12
2025年4月2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Observed Warming and Weakening of the Philippine Sea Deep Circul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基于海洋所过去十年在菲律宾海的现场观测,研究团队发现了菲律宾海深...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快速发展的骤旱正成为干旱的一种新常态。2025年来,如2012年美国中西部特大骤旱、2022年我国长江流域特大骤旱均导致陆地碳汇显著下降。定量评估生态系统对骤旱的抵抗能力,对于制定适应策略及缓解骤旱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植被对骤旱的抵抗力及其长期演变趋势仍不明晰。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图)
青藏高原 气候 水文
2025/3/23
青藏高原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资源组成之一,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循环,在支撑生物多样性、提供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极具价值。湖泊变化对气候和流域水文变化敏感,影响湖泊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可对水安全、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构成风险。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湖泊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图)
地球化学 气候 水文
2025/4/18
青藏高原湖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水资源组成之一,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的水循环,也在支撑生物多样性并提供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极具价值。湖泊变化不仅对气候和流域水文变化十分敏感,也影响着湖泊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对水安全、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构成重大风险。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西北地区雪/雨比及冰川融水径流研究获新进展(图)
生态环境 经济 水文
2025/4/17
冰雪融水是连接我国西北地区上游“固体水库”和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冰川加速消融且降水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导致流域水文过程变化。

受气候增暖影响,以快速暴发为主要特征、伴随土壤湿度快速下降的骤旱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干旱正经历由传统缓旱向骤旱的转变,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亟需深入剖析骤旱形成与演变机制,为提高干旱预报能力、精准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典型沼泽植物增殖调控方面取得进展(图)
植物 生态系统 水文
2025/3/4
由缺水事件所引发的植物繁殖过程阻滞问题严重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精准补水措施可在缓解农业-生态用水矛盾的前提下促进退化湿地的近自然恢复。尽管精准补水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湿地植被恢复解决方案的生态意义已被广泛认可,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响应,而关于精准补水对植物增殖调控的作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尽管其对植物繁殖和遗传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影响。

湖泊虽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但其有机碳封存量却超过全球的10%,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可与海洋和土壤相媲美。然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湖泊中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仍然存在诸多未知。温度是影响湖泊有机碳封存的关键因素,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厘清。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隆浩研究员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法国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通过中昆仑山黄土揭示塔里木盆地过去8000年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图)
水文 气候 历史
2025/2/22
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所在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图1),气候极为干旱,其水文气候变化的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2025年1月24日,“创新一”号近海综合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主开放航次2025年冬季航次。本航次历时8天,航行800余海里,共搭载30人(18名科考队员、12名船员),在渤海海域3个关键断面及黄河口邻近海区共采集了51个站位的水文、气象、生物、化学等样品和数据,同时进行了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尽管冬季寒冷天气,全船人员仍克服不利海况,圆满完成了预定科考作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