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相关记录3683条 . 查询时间(2.18 秒)
2023年12月底是猴场会议召开89周年,为积极响应贵州省“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中的“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精神,贯彻落实“以本为本”的大学本科教学理念,学院按照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开展红色文化遗产调查和课程教学系列实践活动,大力夯实学生的历史学专业知识技能,加强文化遗产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田野调查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以全面提升...
2023年7月25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入选项目——《高硐村志》修改座谈会在三都县高硐村召开。会议由贵州大学“博士村长”项目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队、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项目组、《高硐村志》编纂委员会联合组织。《高硐村志》编纂委员会陆兴和、龚正栋、韦成波、张加贵、平立豪等,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杨军昌院长及近1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杨军昌院长主持。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987—2024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部分)一览表。
龙圣,湖南花垣人,198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培养人选,历史学博士,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第二批),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民俗学会理事,《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历史人类学。
李海云,山东聊城人,1987年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民俗研究》责任编辑,民俗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华北乡村信仰研究。
李泽华(1990—),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韩民俗比较、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经济、非遗文旅等。
林海聪,湖南浏阳人,民俗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民俗研究》(CSSCI)编辑部主任、《节日研究》(AMI入库集刊)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1979年生,2008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专业研究领域为民俗学,至今已经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参编若干部学术著作,曾主持过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吴越地区海神信仰的传播研究及其图谱化展示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983—2024年获得各类科研奖项(部分)一览表。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978—2024年出版专著(独著、合著、参编)一览表。
齐皓,男,湖北省黄冈市人,教授,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4年西北民族大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武康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
李铭建,男,祖籍广东开平,1962年生于杭州。博士,副教授。1983年获文学学士(中山大学);1986年获汉语史硕士学位(中山大学);2013年获民俗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
2024年9月28日,甘孜州格萨尔研究中心在行政楼0210成功举办了以“格萨尔史诗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特邀著名格萨尔家专降边嘉措老师,与来自甘孜州藏研所、学校统战部、图书馆等相关单位的老师们共同探讨了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丰皮影戏起源于宋代,被誉为“光影中的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贵州各族群众以首个“非遗”春节为各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